天鹅榜样 | “中国植物画第一人”,用画笔讴歌自然,让世界看到中国植物之美。

         

中国植物画第一人


一芽知春,一叶知秋

一花知今生,一果知来世

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

一件巨幅画作成为全场焦点

1.jpg

无数人涌到这幅

长2.5米、宽1.17米的画作面前,

久久驻足。


——入目皆是惊艳,无一不是震撼。


2.png

有人甚至带来了放大镜,难以相信,

稻穗上的细刺,猕猴桃上的绒毛,

柿子上的白霜......

这些微乎其微的细节,

被画家一一勾勒了出来。

3.png

4.png

令人吃惊的是,

这幅画竟然是出自一位八旬老人之手,

为了这幅《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这位老人闭关画了半年:

“花了180天,值了”

5.png

我的任务就是让大家看到画后能感叹一句:

哦,原来这些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植物”

他叫曾孝濂

被誉为“中国植物画第一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他和同仁们一起,

四十年著一志,为华夏大地上植物树碑立传

世界上最大型、

种类最丰富的《中国植物志》。

6.jpg

图片来源《朗读者》


从1991年到2008年

曾孝濂还设计了《杜鹃花》《中国鸟》9套邮票,

其中5套拿下大奖。


2008年,他创作的《中国鸟》邮票

获得第十三届政府间邮票印制者大会最佳连票奖

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一次获得该奖项


7.jpg

2022年曾孝濂美术馆在昆明开馆。

这是中国第一个以生物博物画

为展览主体的个人美术馆。


9.jpg

11.jpg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为一件事而来,做一件事而去。


曾孝濂一辈子的时间

山川草木对话,为自然万物画像。

“从一而终,死不悔改。”

12.jpg

13.jpg

14.jpg

         

01、当拿起笔为植物画像

我的人生就有了归宿


有的人一生会生活在很多个地方,做很多件事情。

也有人一生只在一个地方生活,只做了一件事。


曾孝濂属于后者

生在云南,长在云南,住在云南

画了一辈子植物科学画

曾孝濂非科班出生,甚至没上过大学


1958年,高中毕业的曾孝濂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录取

职务见习绘图员,后来领导见他能画两笔

便将他调到了植物分类实验室


《中国植物志》项目启动后,

他便开始正式画植物科学画

这一画,便是一辈子。


15.gif

曾孝濂植物所绘图组

所谓植物志就等于是

我们国家的植物树碑立传、画肖像


“一个正常的国家必须有自己的《动植物志》,

你得摸清家底,搞清你有什么样的生物资源。


《中国植物志》1959年启动,

2004年编撰完成,

全书80卷126册,5000多万字,

出版当时世界上最大型、

种类最丰富的一部巨著。

16.png

《中国植物志》部分画师合影

植物志完成后

当时为书籍绘制植物科学画的164位画师

差不多半数都已经过世了


普通植物画不同的是,植物科学画

既要求精准的反映植株和器官形态特征

同时又要求与艺术融为一体,

科学与美,二者不可偏废。


“能通过画画为国家

做一点实实在在的工作,这辈子值了。”

为了对得起每一幅作品

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基本都是三点一线

标本馆查资料、看标本,请教分类学家

植物园写生图书馆学习前人的插画技法


每画一张图,都得打草稿,给分类专家看

看完确认后再上钢笔稿、墨线。

现形式、线条的结构,这些都需要一点一点的积累。”  

17.png

18.jpg

60多年的岁月里,曾孝濂

共创作超过2000幅植物科学画,

参与逾50部科学著作的插图工作。


“我这一生太单调了,

但是单调里边却蕴含着丰富,我感到非常知足。”

19.jpg

20.jpg

         

02、从“画准”到“画活”

在画中表达植物的“神”与“魂”


60年代中期曾孝濂被选中加入“5·23”项目

前往边境去考察当地的少数民族

什么药防治恶性疟疾


云南的原始森林

他被生命的力量彻底震撼了。


20.png

曾孝濂西双版纳丛林里写生


“植物、动物、微生物,

每一个物种森林里都有自己的生态位

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

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生态网。”


也是从那个时候,曾孝濂的观念改变了,

他意识到画植物科学化不仅是要画得像,

画得准,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出它的生命力。


“你要还原它的生命,让它迸发出一种生命的力量。”


他也从植物画到了自然万物:一花一鸟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21.jpg

22.png

此后曾孝濂画画,总是先看照片,

对植物有了表象认识后,

再去原产地观察植物的生长,去感受生命的状态。


为画红杉两次两次穿越美国自然保护区;

在内蒙古画胡杨;跑到古寺里画古树;跑到壶口画瀑布......

23.png





曾孝濂在丽江玉龙雪山 

 




“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的招数,
是一种强烈的生存感识的表现,
最鲜明,最奇特,有时候真的超乎人类的想象。”

球果假水晶兰,生长在林下阴暗处,
开花时通体透白,如同幽暗林间的神秘精灵,极其罕见。

阴暗的林子里,它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为了生存,便变成了一种腐生的状态,
从别的腐烂的有机物上吸收营养,完成繁衍生息。

24.png

为了画出只有在4000米以上

高海拔地区才有的绿绒蒿
曾孝濂特意前往白马雪山
找了很久才终于找到

雪山上,空气稀薄,
狂风肆虐,条件极其恶劣。
绿绒蒿扎根在石缝里
可以在石缝里扎到几米深
努力吸收每一分可能的养分,
终于在冷峻中开出绝美之花。

那么柔嫩,却又那么张力四射
花瓣绸缎一样
在阳光下反射出奇妙的光芒。

“我们找到以后,在场上的人全部趴到了地上
它就像一个小幽灵一样,在风中颤抖
好像在说‘看看我吧,看看我吧’,太震撼了。”

“没有到过那个环境,就见不到真正的绿绒蒿。
那种生命的神奇,不到现场是感受不出来的。”

25.png

26.png

随着电脑技术摄影技术得发展,

加上植物科学画科学性严谨性
从事植物科学画得人越来越少

然而曾孝濂却用自己的画
证实了“手绘没办法替代”

植物画并不是植物呆板、冷漠的再现
其画的不仅是植物的“相”,
更是其“神”和“魂”。

“植物的生命状态或柔软或坚韧,
这些都源于它们面对自然的从容
每一朵花怎么开,它是有道理的
你要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然后画出来。”

         

03、我真的就是为这件事而来
做这件事而去

60年与花鸟为伴,他描画它们的精美与蓬勃,
它们在他身上投射下自己的魂与神

曾老喜欢孤独,他总说热闹是大家的,
孤独是自己的,孤独时能从大自然身上学到很多。

“我经常看着树叶发呆,看着看着,
就会觉得树叶不是一般的美,一种灿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
它秋天飘落,掉到地里,腐烂后为新芽提供养料,
之后又从小苗长成大树,带来生命的绿色。

于他而言,以画笔绘自然万物,
是工作,是兴趣,更是生命。

2019年,80岁的曾孝濂被确诊肺癌。
做完手术后,麻醉刚过,他就让老伴拿笔过来。
病房里没有画笔,只拿过来一支筷子,
曾孝濂就拿着筷子,在输液管上,控制着手比划着:
“当时我都快流眼泪了,我还可以画。”

出院后的第二周
曾孝濂用画笔画下了小区里
开得正好的鸡冠花

29.jpg

因为年纪大了,确诊肺癌后,

很多人不建议他手术,因为风险太高。
但曾孝濂宁愿冒这个风险,
也不愿意做化疗、放疗。

“一做手也抖了,画也画不成,没什么意思。”
做完肺癌切成切除手术的曾孝濂只剩下3叶肺,
但只要能画,对他而言,这日子才算是有盼头。

30.jpg

他一直记得顾炎武的一句话:

“有一日未死之身,则有一日未闻之道。”

老爷子今年84岁,
仍每天伏案工作8-10小时,
跟时间赛跑争分夺秒。


31.gif

人的认知跟大自然永远是不可能划等号的,

我们知道的只是一部分,我们不知道的是无穷的。

“我还有很多想画的没画,
还有很多想表达的没表达出来。”
尝试用丙烯和油画创作

《诗经》里的动植物绘画

中国水墨画的形式
画树和树的生态景观

34.png

“我真的就是为这件事而来,

做这件事而去,老了、生病了都不在话下。”
曾孝濂如此说道。

         
在热爱中找到自己
在艺术中感悟生命

总有人说择一事,终一生
短短六个字说来简单
也许很多人一辈子都做不到
一件事若是做到极致即使再平凡
也能成为独一无二!
曾老为他热爱的艺术事业奉献一生
在大自然与艺术中感悟到最鲜活的生命

艺术的最高境界唯有两种 :体悟、悟道

体悟这人生百态,书写那份自己的精神追求。

悟道开启智慧之门!


天鹅国际少儿艺术教育——艺术呈现再定义

我们以以艺术美化孩子的心灵和未来

希望每一位学习艺术的孩子都能从中找到最好的自己

拥有无限热爱与感知生命无限美好的能力。